查看原文
其他

嘿妹子,听说你要COS我的脸?

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

  出品


中国摄影·云课 第3期


康恩和韦英,2017 吉莉安·韦英© Courtesy Maureen Paley, London; Regen Projects, Los Angeles; Tanya Bonakdar Gallery, New York
2017年3月,英国伦敦国家肖像馆。
两位艺术家“戴”着面具,面面相“趣”。
让我们设想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:
已然离世的法国艺术家克劳德·康恩(Claude Cahun)喊道:“嘿妹子,听说你要COS我的脸?”“前辈,可以吗?”时年54岁的英国艺术家、摄影师吉莉安·韦英(Gillian Wearing)略带羞涩,又异常坚定地回应。
面具、自拍、身份、性别、艺术史的传承……被融进了吉莉安·韦英和克劳德·康恩的作品联展“面具之后,是另一个面具”(Behind the Mask, Another Mask)。这次展览可以看做韦英向康恩的致敬,更算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“戴面具自拍”创作指南。

我在训练,别吻我,约1927,克劳德·康恩 Jersey Heritage Collections © Jersey Heritage
活跃在超现实主义艺术阵营里的克劳德·康恩,本名露西·斯瓦伯(Lucy Schwob),1894年出生于法国南特。她往往以自身作为创作对象,在自拍作品中或扮演小丑、木偶等形象,或通过对惯常性别特征的模糊,来表明自己对于性别和权力相关话题的激进态度,其自拍和以此为基础的摄影蒙太奇作品在摄影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,就算在彼时“高手林立”的超现实主义创作者群体(比如曼·雷、朵拉·玛尔、汉斯·贝尔默、莫里斯·塔巴等)里也相当独树一帜,甚至是超前的。

康恩的作品涉及 “置换”“覆盖”和“模糊”,而这些特质所共有的不透明性正是包括吉莉安·韦英在内的一部分较新近的艺术家面对“身份”和“性别” 两个话题时所强调的。

作为康恩的我拿着一张我自己脸孔的面具,2012,吉莉安·韦英 © Gillian Wearing, courtesy Maureen Paley, London; Regen Projects, Los Angeles; Tanya Bonakdar Gallery, New York
吉莉安·韦英1963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,作为“青年英国艺术家”(YBAs)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(YBAs是一个活跃于英国伦敦的松散艺术家团体,成立于1988年。许多“初代”英国青年艺术家曾就读金匠学院的美术系,第二代多为皇家艺术学院校友。代表人物包括达米安·赫斯特和翠西·艾敏等)。她常常运用摄影、电影和电视等的相关技术进行创作。本次展览中,吉莉安·韦英挪用了康恩作品中的符号和规则,通过大量的自拍,更加温和且精致地延续了康恩作品的内核。
自拍(作为一名花花公子,头部和肩膀),1921-1922,克劳德·康恩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, New York. Thomas Walther Collection.  Digital image,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, New York Scala, Florence

自拍(被嵌有面具的斗篷覆盖全身的人),1928,克劳德·康恩 Jersey Heritage Collections © Jersey Heritage

我张开手臂,约1932,克劳德·康恩 Jersey Heritage Collections © Jersey Heritage

克劳德·康恩作品集《无效的忏悔录》中最后一幅摄影蒙太奇作品,制作于1930年

作为我兄弟理查德·韦英的自拍,2003,吉莉安·韦英 Heather Podesta Collection © Gillian Wearing, courtesy Maureen Paley, London; Regen Projects, Los Angeles; Tanya Bonakdar Gallery, New York

作为我祖母南希·格里高利的自拍,2006  吉莉安·韦英

作为男扮女装带着伤痕的安迪·沃霍尔的我,2010  吉莉安·韦英

自拍:戴面具的如今的我,2011,吉莉安·韦英, Collection of Mario Testino © Gillian Wearing, courtesy Maureen Paley, London; Regen Projects, Los Angeles; Tanya Bonakdar Gallery, New York

那么,除了前面简单提到的之外,
- 作为晚辈、迷妹的韦英,究竟是怎样COS康恩这位前辈的?

- 透过这两名艺术家相隔近百年的创作中,关于“拍摄面具”和“自拍”两种策略的实践,我们能学到哪些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?
“面具之后,是另一个面具”(Behind the Mask, Another Mask)这个展览在逻辑上是怎样构建的?它在处理展览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时,给我们了哪些参考?
不妨移步今天(6月6日,20:00)的课程,也许我们能找到更多的线索:

课程购买后可以反复收听,具体报名方式如下:

长按下方课程图片
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
关注“千聊公众号”
进入报名页面(现在报名有优惠哦)




中国摄影 · 云课已于5月22日正式开启了第一期第一课,这是《中国摄影》编辑部对推进影像文化传播与解读的新尝试,我们希望以此给关注《中国摄影》杂志的朋友们另一种便捷的、值得信赖的选择。

欢迎通过下方的二维码选报已开课程。



点击订阅全年杂志


精彩文章回顾





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
微信号: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